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新大 >> 正文

【新疆经济报】支教干部张文祥:青春与奋斗同行

信息作者:张雪红 发表时间:18-04-02 12:36:03 来源:新疆经济报

研究生毕业4年多时间,张文祥已经干过企业技术人员、大学教师、幼儿园教师3种职业,他的经历充满了奋斗色彩和拼搏精神。

29岁的张文祥是新疆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实训教师,目前正在喀什地区叶城县洛克乡中心幼儿园支教,是该幼儿园中三班的老师。张文祥认为不辜负时光,做有意义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奋斗,而支教就是他认为最有意义的事。

在做了班里34个孩子的“孩子王”的同时,他还开设了“致行南疆”微信公众号,为南疆支教干部搭建了交流、学习、倾诉、展示风采的平台,成为南疆支教干部的精神家园,从2016年11月到目前,“致行南疆”已发布文章近630篇,图片3000多张。

成长与奋斗赛跑

2013年夏天,在新疆大学学习机械工程专业的张文祥研究生毕业,他的梦想是留校当一名教师,但没能如愿。最后他到了一家大型机械企业工作,在企业他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发挥,曾在3个不同的岗位工作,感受了现代企业的高效管理,锻炼了他从技术到组织、外联等多方面的能力。

企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可观的收入,但张文祥心里有一个教师梦,有一个支教的心愿,这是他的精神追求。2016年夏天,他参加了新疆大学招聘考试,成为该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训教师,如愿以偿让他欣喜了好一阵。

没想到,他的心愿竟然扎堆地实现了,家在塔城的张文祥一直希望去南疆,感受南疆不一样的风采。

在新疆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才给学生上了一周课,张文祥就听说自治区启动了南疆学前教育干部支教工作,鼓励青年教师赴南疆支教,他心里对南疆的向往像烈火一样燃烧了起来。

他一连三次向领导申请要求赴南疆基层幼儿园支教,在单位缺少年轻实训教师的情况下,领导多次劝他再考虑一下,但最后领导被他的真诚和激情打动,同意了他的申请。

想去支教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张文祥曾经差点去贵州山区支教,希望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青春更有意义。

“想去南疆是我内心的一种情怀,我生在河南,8岁到塔城市生活,在我心里我早已经是新疆人,我想为新疆的基层发展做点事。”张文祥说。

在参加支教培训时,张文祥就计划开设一个微信公众号展示大家南疆支教生活,他想到致敬、行走南疆,于是有了“致行南疆”这个名字。

支教让人生升华

2016年11月10日,张文祥和同事登上了前往叶城的火车,他的行李里有一样精心准备的纪念品——一支刻有“致行南疆-2016.11.10”的钢笔,喜爱篆刻的他希望用那支笔记录难忘的南疆支教岁月。

身为工科男,要当孩子王,已经是巨大挑战,还要经营一个微信公众号,做文字、图片处理、发布和文章评论工作,他学习了简笔画、墙画,不擅长唱歌的他还学会了很多儿歌,在挑战中在奋斗中张文祥成长着绽放着。

当孩子王真是不容易,为30多个孩子架炉子,上课,给孩子们洗手、擦屁股、穿衣服、喂饭……他在幼儿园的第一天充满了琐碎。

回想起在洛克乡中心幼儿园的第一课,他用了不知所措来形容。看到孩子们哭、调皮,他不知道该如何安慰、管理,只能靠本能去哄。刚到幼儿园时,他每天都要用钢笔记录着班里发生的一切,记录所见所得所思,记录着每一天的窘迫,然后翻看朋友圈,从其他支教干部那儿寻找育儿良方、教学方法。

今年3月12日,班上的保育员请假了,吃中午饭时,班上内向的阿米娜·阿不都热依木和另一个小姑娘主动帮助张文祥擦桌子、扫地,让忙乱的张文祥感动不已,支教以来收获的感动已无法用语言表述,也无法用文字记录,感动锁定在了一个一个特定的时光里,储存在了他的脑海中。

原以为支教只是一场时间的历程,然而,支教已然是一场关乎心灵、关乎爱的历程,这是张文祥为他的支教随笔《这帮小屁孩》写的题记。

一年多来,张文祥教的小班成了中班,孩子们长高了,变漂亮了,学会了很多本领。在课堂内外、家访的时候,他记录了班里孩子们的成长,为孩子们拍摄冲洗了600多张照片,每一张照片上都加上了新疆大学的Logo,然后送给了孩子们。张文祥还学会了画墙画,为孩子们在教室里画了恐龙乐园、海底世界、动物之家。在学画画时,张文祥为班里设计制作了幼儿园接送卡,男孩和女孩的接送卡使用了不同的图片。

张文祥说:“虽然我更希望我的小不点们将来能够到内地上大学,看更大的世界,但还是期待十几年后会有孩子拿着我送的照片和我在新疆大学的校园里重逢。”(编辑:刘梦雯;来源:新疆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