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日,新疆日报记者走进我区7所高校,深入采访这些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学工作情况,了解各学校在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推动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改进创新思政课授课方式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建设与‘双一流’学校相适应的‘一流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学生真正喜欢、终身受益,为国家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新疆大学进入全国“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该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这让新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
新时代下,如何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才,让马克思主义扎根青年心田?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新大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课堂
基路大道、秀松路、重远路、雁冰路……漫步在新大校园,以共产党人和爱国学者的名字命名的道路,让人感受到红色基因在这所94年高校中的血脉传承。正如该校一名老教授所言:传承红色基因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一样,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
新疆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战初期,一大批共产党人和爱国学者先后来到学校担任领导,任教和讲学,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在这里播撒,学校成为传播革命真理的阵地和各族进步青年的摇篮,大批青年学生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如何传承新大红色基因,打造新时代红色课堂?参观校史馆,了解学校历史发展脉络,成为每年该校新生入校第一课。思政课上,教师们将学校的红色资源运用到教学中,联系到学生的实践项目中,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学生思想文化素养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红色基因已成为激励学生奋发有为的理想信念灯塔。
据了解,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是新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特色之一。该实践教学内容以校内和疆内红色场馆为学习考察对象,其中包括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毛泽民故居、石河子军垦博物馆、乔尔玛革命烈士陵园等30余处极具教育意义的红色场馆。
“我们从革命烈士的足迹中找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正原因,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同样需要有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火热的心,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勇挑重担,谱写新时代华章。”4月23日,参观完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三学生艾尼瓦尔·莫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报告中有感而发。
新疆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亚里坤·买买提亚尔介绍,通过开发新疆特有的红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已持续开展9年,有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新疆的早期传播,增强了学生“五个认同”。目前,该课程覆盖全体本科生,形成了完整的教学和评价体系。
指导性实践性创新性并重
近日,新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旭等人申报的《大思政格局下“形势与政策”课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被学校推选上报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
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近年来,陈旭更多地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并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大思政格局下的“形势与政策”课模块化教学体系,比如以《工匠精神》《四个维吾尔族小伙内地救人》《家乡变化》等为主题设计的专题教学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通过改革创新,如今,新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形成了专题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丽说,“总体来说,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指导下,重点解决大学生‘相信谁、跟谁走’的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讲清楚、说明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学院建成“新疆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与教研平台,通过聚焦新疆稳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出马克思主义与新疆社会发展、民族宗教与边疆社会稳定、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等几个重点研究领域。近三年获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0项,形成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及时进入课堂,转化为主要的教学资源,为提高教学针对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应尽职责,也是神圣使命。”杨丽表示,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过程中,学院正在“做实”上下功夫,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外,还将通过多种形式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讲义、进师生头脑,引导大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培养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编辑:刘梦雯;来源: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