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新大 >> 正文

【亚心网】新疆大学推出原创话剧《我们正青春年少》

信息作者: 发表时间:18-06-25 13:04:51 来源:亚心网

《我们正青春年少》这首歌对于新疆大学的莘莘学子来说并不陌生,这是林基路先生为该校创作的校歌。近日同名话剧《我们正青春年少》被该校学生搬上舞台。

据了解,1935年至1941年间,林基路、俞秀松、祁天民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和爱国学者,先后来到当时的新疆学院任教和讲学,向青年学生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思想,大批青年学生因此坚定走上了革命道路。由此,新疆学院被誉为“抗大第二”而闻名全国。

该剧以新疆学院时期为历史背景讲述了1938年林基路来到新疆学院任教务长,在茅盾等人的帮助下,带领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通过演话剧、募捐等多种方式宣传抗日,使学生们自觉投身革命,从实践中发现群众的力量,传播中共革命理想的故事。展现了林基路、杜重远等革命烈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高尚的革命理想。全剧两幕八场(含幕外戏),共130分钟。整剧创编和演员均由新疆大学学生组成,演职团队共有30余人。

去年9月,新疆大学党委组织部提出编演一部以“抗大第二”时期新疆学院为背景的话剧的想法,委托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创作编写。

七个“笔杆子”在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安凌的带领下组成了一个编创团队,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魏健便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对于林基路,我们再熟悉不过,学校有基路大道以及林基路提出的‘团结、紧张、质朴、活泼’八字校训,大家铭记于心。”

在剧中扮演“傅钰”的胡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学生,她说:“开学时安凌老师给我们讲新大校史,专门提过林基路对于新疆大学的贡献。”

为了能高度还原那段历史,安凌带领创作组成员来到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聆听历史故事便于撰写剧本,参观房间布局以便筹备道具。还查阅了很多资料,如《关于革命烈士的回忆》《新疆文史资料》《乌鲁木齐史话》等。

在校史馆的一本学生日记给了大家启发,这本日记是手抄本,魏健他们把它复印了下来。里面提到,为了让学生锻炼身体,林基路用河里的石头做台球,还带大家去果园,一边吃水果一边交流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学习感受。这些细节有利于创作组成员们对林基路的多方位了解。

剧中,从“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话剧排练”“去南北疆宣传共产党学说”等场景中,可以看到林基路、茅盾、杜重远等共产党人和一大批充满活力的青年学生形象。

八场戏,七个编剧每人负责一场多戏份的撰写。两三个月后,改了七稿的剧本初见端倪。而编创团队也是导演团队,更是后勤团队。以魏健为例,他身兼数职:编剧、剧务、演员、宣传、统筹、导演……演员们也是身兼多重角色。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学生张引在剧中一人分饰“茅盾”、“杜重远”,天生自带喜感的孙伟光同学则是一个频繁出场的群演。

剧中所有演员的挑选由编创团队负责,“在全校范围内选拔演员,我们印了8张海报在校园内张贴,又在朋友圈发送推文,加上学校师生的推荐,构成了这个剧组的演员班底。”魏健说。

眉清目秀、皮肤白皙的胡婕正是过五关斩六将通过面试的,“面试时,师兄师姐们要求我们进行无实物即兴场景表演,对于舞台表演零基础的人而言还是挺紧张的。”而胡婕对自己的角色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剧中傅钰的性格是大家闺秀、文静内敛,她加入抗战有过一番思想斗争,和我本身的性格差距很大,驾驭起来有一定难度。”

为了演好这部话剧,这些非专业演员可没少下功夫。每周在大学俱乐部进行的两场排练雷打不动,排练时间为晚上8:00至10:00,不允许迟到、早退,这是一条铁的纪律。“有时候入戏太深,经常回到宿舍之后还不时冒出剧中角色的台词。”张引说。而“傅钰,快点走”原本是剧中的一句台词,也已然成了演员们日常交流中的常用语。作为群演的孙伟光是大家一直称道的演技派,用张引的话来讲,“他虽然不是主角,但是一句台词可以重复十遍,每遍演得都不带重样的。”

这部剧中,道具大多是同学们自制的。提起这点,大家特别骄傲:“鞭子是我们拆了跳绳做的,快递盒包上红纸就成了募捐箱……”最贵的道具是舞台上那棵枝繁叶茂的胡桐树,花3000元在网上买的,最后的拼装是由大家合力完成的。魏健说:“这棵树有着特别的意义,红楼是新疆大学最早的教学楼,老师告诉我们这座楼前有一棵树,舞台上这棵树代表着新大精神的一种传承。”

该剧近日首演后反响热烈,对参与的主创而言也很有意义。胡婕说:“ 参演这部剧,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更多了解,也激励我们对新疆大学的红色基因更好地传承。”魏健说:“通过这部剧的编创,重温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作为新疆大学的一员,我备感骄傲和自豪。”

据悉,该剧还将走进林基路生前工作过的库车县、乌什县等地巡回演出。(编辑:刘梦雯;来源:亚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