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两会”期间,记者有幸采访到10位人口较少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他们当中既有人口只有几千人的珞巴族、门巴族、塔塔尔族等代表,也有在去年刚刚列入人口较少民族的土族、仫佬族等代表;他们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更多的则是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干部。
回顾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的履历,他们深深感受到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关心、照顾与扶持,特别是对于人口较少民族来说,不仅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少数民族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与能力也不断增强。这些变化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党和国家优越的民族政策,而老百姓心中的幸福指数也犹如一把尺子,丈量着国家为改善各族人民的生活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抓好教育最重要
阿不都拉•阿巴斯(新疆大学教授 塔塔尔族)
我是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今年已是第十次参加全国人代会了。作为新疆大学的教授,这10年当中我提了很多和教育有关的建议。比如,前些年在南疆农村进行调研时,看到个别小学教室的墙体开裂,学生从裂缝中探出头来看我们。教室里的课桌也是用几块砖头放上一块板子简单搭起来的,学生们就坐在土块上面上课。代课老师的工作也很不稳定,而且待遇不高。当时我们就提出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代课老师的待遇。在提出建议后的两年内,国家便逐步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到新疆偏僻的农村去,哪里有红砖房和五星红旗,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学校。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由于南疆三地州农民的年收入较低,学生虽然读小学、初中不用交学费了,但上高中仍需要个人掏钱。如果是在城市或县城读高中,住宿、吃饭也要钱,一年的费用至少要1000元。因此我们提出国家能不能把南疆三地州高中学生的学费免掉,这件事现在也已经得到很好的落实,而且住宿、伙食问题都解决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党和国家在民生问题上出台了很多优惠的政策,让老百姓很满意。今天听到温总理的报告中又再次提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提高工资,把农村的医疗保险也要提高到240块钱,有些大病比方说尿毒症等也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
我还代表塔塔尔族给国家民委、文化部写过关于建立“中国塔塔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保护中心”的建议。现在国家民委、文化部已经专门出台了文件,同意建设这样一个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民委也大力支持。
今年我又带来两个建议,一个是高校生均拨款问题。在已经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提到这个问题,但我们了解到,教育部只提高中央直属院校的拨款,地方院校就不管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经费困难,比如说,新疆大学3年前一个学生拨款3850元,这两年才提到5300元,而教育部直属院校前两年就是一万元,今年要提到一万两千元。建议可不可以中央拿出一千元,地方拿出几百元想办法提高生均拨款。因为生均拨款是各个高校发展经费的主要来源,希望得到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的重视。
现在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希望把孩子的学前教育抓好。学前教育如打地基,地基打得好,房子就牢固,地基打不好,房子就不稳固。这可能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希望国家能相应给予新疆更多支持。
作为只有4800人的塔塔尔族的全国人大代表,我10年来共提出100多个议案和建议,近20个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解决。同时,我也高兴地看到,塔塔尔族的整体知识水平也越来越高了,比如我们家兄妹9个,都是大学生,我们的孩子有的也是硕士、博士。如果父母留给孩子的是一块黄金,那他一生总能用完,但知识是个铁饭碗,学习好了,水平高了,就会找到好的工作岗位,这是一笔最好的遗产。
进一步振奋土族人民发展的精神
乔正孝(青海大学党委书记 土族)
全国共有26万土族同胞,其中青海有20万人。2011年,土族被列入到人口较少民族的行列,进入到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当中,这进一步振奋了土族人民谋发展的精神。在参加本次人代会之前,我又到互助、民和、大通3个土族自治县进行了调研,亲眼看到了党和国家的扶持给土族聚居地区带来的新变化,基层的老百姓也从内心里感谢党中央、国务院,感谢国家民委的扶持。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5年间,我主要关注3方面问题,即西部均衡发展、少数民族发展以及高校教育,提出的建议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对于青海的土族来说,我觉得当前发展中还存在着3个关键的问题。
一是缺水问题。由于土族居住的地方为干旱山区,这里的海拔气候其实适应农耕作物的生长,但由于缺水严重,使得土族穷在水上,也苦在水上。土族群众下一步的富裕也将在水上。这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是土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我希望青海的3个土族自治县能建一个土族博物馆。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大文化与产业发展的结合,使产业发展中更多一些文化的元素。
三是全科医生短缺。现在国家的新农合政策非常好,医改也非常好,而且青海在这些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尽管如此,看病远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国家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规划中对全科医生配备有明确的标准,按照国家标准,青海目前至少需要1128名全科医生。希望国家加大这方面的扶持力度,从而进一步巩固医改成果。
让门巴族老百姓吃上旅游饭
白丹措姆(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麻玛乡乡长 门巴族)
我的家乡位于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勒布沟,距离首都北京有4000多公里。那里有雪山、森林、草地、河流、牧场、杜鹃花,门巴族和藏族老百姓和睦相处。作为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我提了不少建议,很多都得到了落实。
山南的门巴族有253户共680人,主要居住在麻玛、贡日、基巴、勒4个民族乡。2005年开始实施安居工程后,门巴族乡村实现了通邮、通路、通电、通网络。户户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家家门前都是水泥路,每户都有自来水。村里还提供了老年健身器材,建起了文化站,有乒乓球等各种娱乐设施。我经常到村里开会或调研,乡亲们就对我说,党和国家非常关心我们,我们很感激。
山南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有民族手工艺和蔬菜种植等,民族手工艺主要是竹器编织和木碗加工。我所在的麻玛乡全乡竹器编织年收入有12万余元,木碗加工有13万余元。今年,我们又开始大力推广茶叶种植,因为那边气候好,适宜种茶叶,以前只有一个乡种植,现在推广到4个乡。3年以后就可以采摘,到时就能看到经济效益。
我这次也带来一个建议,就是加大保护开发民族手工艺力度,增加农牧民收入。虽然门巴族有不错的民族手工艺,但现在从业人员不多,而且技术种类单一,还有就是没有厂房,现在主要是在农牧民各自的家里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希望国家能加大投入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民族手工业,特别是那些初中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
乡里到县城的公路马上就要开工了,有68公里,国家投资2.6亿,全是柏油路。等路修通后,来旅游的人也就多了。现在有一些人家办农家乐,比如特色饮食、民族服饰和手工艺等,路可能两年修好,到时将有更多的农牧民吃上旅游饭。
从全县最贫困的乡发展为安居示范乡和致富先进乡
晓红(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副县长 珞巴族)
珞巴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目前,西藏的珞巴族大部分都在林芝地区,那里有珞巴族3086人。我所工作的林芝地区米林县有珞巴族1607人,分布在8个乡镇,27个行政村,其中1988年成立的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有珞巴族103户、503人。近几年,珞巴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不到1000元增长到2009年的5792元,到2011年又达到7421元。
国家开始实施兴边富民项目后,在珞巴族民族乡投资就达到3325万元,项目有49个,突出解决珞巴族最紧迫的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增收难的问题,使珞巴族民族乡从全县最贫困的乡迅速发展为安居示范乡、致富先进乡。
在兴边富民行动的带动下,珞巴族群众发展经济的意识增强,有的把资金投到旅游业方面,建起了农家乐;因为当地草场资源非常好,有的建起酸奶厂进行农牧产品的加工,把酸奶、奶渣、酥油等卖给游客。去年有个农户做酸奶一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而以前打酥油、奶茶收入最多也就三四万元,现在两样加起来年收入有十几万元。酸奶生产以前是作坊式的,现在正在扩大规模,想法是往合作社方向发展。当地的酸奶什么添加剂都没有,质检过关,现在正在注册商标。
珞巴族的服饰已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织布和竹编技艺列入到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里已经举行了6届珞巴族文化旅游节。记得第一届文化旅游节时,珞巴族民族乡全乡只有四五套民族服饰,现在40%以上的群众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我希望在米林县建一个珞巴族民族文化中心,包括博物馆、民族特色餐饮等,全面展示珞巴族的传统文化。
鄂伦春猎民自我发展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孟玉珍(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党委副书记 鄂伦春族)
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5年间,看到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民生这一块有那么多一组组的数据,大家都可以体会得到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在我工作的大杨树镇,去年全镇建了两栋游牧民定居楼,72户猎民实现了定居。去年还投工建设了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也已经投入使用。这些民生项目,使大杨树全镇近12万人都享受到了实惠。
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旗,鄂伦春群众主要居住在7个乡镇。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不仅他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而且自我发展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特别是近几年,很多鄂伦春群众都在从事生产劳动,比如有猎民开展特色养殖,饲养野猪、狍子、鹿等,还有的种一些特色农产品,比如一百多斤的大西瓜,还有的出去打工,有的还在商场里租柜台做服装生意,自己当上了小老板……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自1996年国家实施禁猎后,鄂伦春族在下山定居之后接下来干什么,怎么养活自己这个问题当时产生的困惑挺多的。这些年来,鄂伦春猎民的生产性收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现在一年达到6000多元。
这次我带来的议案是关于发展文化生态产业园的。我觉得要通过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特别是和旅游的衔接,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文化不单纯是保护的问题,更应该和民族的发展、自治旗的发展结合来考虑。
扶持一个地方就是扶持一个民族
吴家权(广西河池市政府秘书长 仫佬族)
国家把30万以下人口的少数民族列为重点扶持对象,从而使得仫佬族也进入到人口较少民族的行列,当地的老百姓都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所以,一定要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政策落实好。
在民族地区特别是仫佬族居住的地区,发展的关键还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来说,从县里到高速公路要一个多小时,还不太方便。作为国家的扶贫重点县,罗城这几年通过招商引资,也找了一些资源型的企业进行开发,但总体上对当地的经济没有太大的支撑。
罗城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我在罗城县工作的时候就曾说,扶持罗城的发展就是扶持一个民族。因此,要先在人口较少民族中间搞发展示范,为其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子。
人才的培养非常关键。现在民族地区出去打工的比较多,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带来很大的社会管理问题,也给当地的人力资源带来一定的影响。基层的文化建设很重要,比如通过一些会演,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村一级的文化建设抓好了,其他事情也会好办些。在罗城经常有各种民间文艺演出,许多都不是政府组织的,而是群众自发的,这对农村和谐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还有就是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为发展创造好的环境。罗城过去有“煤炭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之称,多年来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进入了资源衰退和枯竭期。国家应对此给予扶持和补偿,通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扶持发展需要综合考虑
安国锋(甘肃省张掖市财政局局长 裕固族)
我是甘肃裕固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当代表已经5年了。通过参会,一是把本民族和所在地区的发展情况和困难反映到会上;二是把党的方针政策及会议精神如实传达到老百姓中间,尤其是加强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和发展。
裕固族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甘肃地区,人口有一万三千多人。裕固族被国家列入人口较少民族加以扶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已经实施5年,去年又开始实施第二轮规划。前5年按照“四通五有三达标”的要求,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使农村的基础设施、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同时,由于基础底子薄、自然条件差等原因,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内地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多年在民族地区工作,深深感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而农村中的小康问题难点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所以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必须要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才能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这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要自我发展,自我富强,同时也确实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
我这次参会主要有两方面的建议。
其一,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国家在提倡的游牧民族定居方面给了很大的支持,目前接近50%的人口实现了定居。但定居的同时还要考虑接下来干什么,定居工程和生产设施的配套、产业的发展、增收与支付要统一进行。现在定居工程做得不错,但其他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再有,定居要因地制宜,有分散就地定居,也有集中定居和相对集中定居,比如高海拔、自然条件差、生存生产条件差的地方就不适宜定居,但要走出来,既要修房子,也同样要解决生产的问题。
其二,民族地区的生产发展要与生态保护紧密相连,生态应该是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国家要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比如说草原补偿、森林补偿和水流域、湿地补偿等一系列的补偿措施,帮助当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丁秀花(云南怒江州政协副主席 怒族)
到今年当了5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我最明显的感觉是国家对民生问题特别重视,尤其是对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及民生问题,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都体现了。教育是民族发展的根基,国家今年教育支出占GDP总量的4%,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再比如农村的社保,怒江州农村的老人每月都能拿到国家给的55元社保金,地方政府再给一点,老人们对国家的政策很满意。我在下基层调研的时候,有一个老人就跟我说:“死都舍不得死,因为党和国家的政策真是好!”
怒江州属于少数民族“直过区”,即从原始社会末期等不同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聚居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使得当地还比较落后,需要国家继续加大扶持力度,需要在政策上进一步倾斜。举个例子,比如考国家公务员、重点大学,对人口较少民族来说,由于整体基础比较低,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可能力量就比较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固然必要,但只有教育发展了、素质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为人口较少民族的妇女,通过人代会这样一个平台,可以为本民族的发展进行呼吁,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我来自一个民族和谐之家,家里有6个民族。我的父亲是怒族,母亲是藏族,丈夫是白族,家庭成员中还有傈僳族、纳西族、壮族,我们是一个非常和谐的民族大家庭。
迈进小康的目标越来越接近、越来越现实
马正山(云南怒江州贡山县代县长 独龙族)
当人大代表5年来,深刻感受到国家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比较大,不管是有序推进农村的安居房改造,还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全覆盖,农民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提升,这些都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特别是在贡山县,民居由原来的小茅草房变成砖木结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房,乡村道路得到改善,乡村医院、新农保为老百姓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边远山区学校能整合的整合,归并的归并,离家远的学生住宿也有补贴,使得独龙族整体的受教育年限有明显的提升。原来独龙江可能四五年没有一个大学生,如今大学生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现在国家对怒江独龙江乡进行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实施了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素质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六大工程。这几个工程现在正有序推进,安居房可能今年年底全部完成,目前已完成约70%。通过外出务工的培训,养殖、建筑、拖拉机驾驶等技能的培训,群众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在产业扶持方面,现在正重点发展经济林果产业,像草果、核桃、花椒等。独龙江地区有效的耕地和坝区太少了,且70%以上都是20度以上的坡地,种地像攀岩,因此只能种经济林果。现在正在建设百万亩林果基地、百万亩中药材基地、百万株庭院经济林果基地、百万头商品畜基地,通过几个产业的培育和开发,增加老百姓收入。我们县有一个乡镇,去年平均每户卖草果收入就达13万元,最低的也有1万元。草果是一种很好的香料,还可以榨油,是当地群众致富的较好选择。现在整村帮扶也在推草果产业,老百姓对这个产业非常看好。原来还要教他们怎么种,怎么锄草,现在尝到甜头了,他们自己出钱去买种苗种,扩大种植规模。
从县城到独龙乡的公路,最大的工程就是隧道,现在已经开工,至少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完工。公路通畅后,独龙乡的经济林果就可以运得出来,卖得出去,跟外面的市场衔接起来。交通条件的改善,还将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比如怒江这条线上的“溜改桥”项目正在逐步推进,但溜索会作为旅游项目保留一部分。一位专家曾说过,如果怒江交通基础设施有大的突破,今后云南旅游的另一张王牌就在怒江。
乡里每年有半年封山,因此和外面的信息联络相对较少,人们的观念还比较滞后。现在独龙江不仅有帮扶工作队,还有“四群”教育,即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干部深入到每个农户,直接与群众挂钩,出点子出思路,教他们如何适应新的生活。可以说,独龙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样,迈进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接近,越来越现实。
在科学技术创新的时代寻求更好的文化保护和发展方式
朝克(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 鄂温克族)
我们已经走到21世纪的今天,包括人口较少民族在内的民族语言文化能保护下来,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我到过国外不少地方,去过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居住区。美国人为了保护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给他们建了一个原始部落的保留区,使他们远离了现代化的城市和社会,用他们的话说是原生态地保护民族文化。爱斯基摩人也是如此,生活环境远离现代文明。我认为这种方式并不太科学,因为他们看到不同的生活环境,心情肯定是不一样的。他们也渴望在保护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享受到现代的生活。我也去过北欧的撒米人生活区,这是一个驯鹿的族群,但他们的文化保护与现代生活结合得很好,比如开着电动雪橇或驾驶直升飞机去放养鹿,生活的小木房内摆放着电冰箱、电视机等现代电器,还有时尚的咖啡屋等。他们真正把生活和现代融为一体,也使他们的民族文化获得了强盛的生命力。
走过这些地区,我就想在中国的人口较少民族能保存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特色,这很了不起。这归功于党的民族政策和对人口较少民族给予的特殊照顾。我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是一个少数民族,也是连续3届全国人大代表,想借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么好的一个态势,就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谈一点自己的感想。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工作要加强:
一是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使他们懂得自身文化的价值。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其中有很多积极的进步的因素,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支撑着一个民族在历史的磨难中一步步走向光明。通过文化教育,应该让他们真正懂得为什么要弘扬发展民族文化,如何把先进的民族文化科学地融入到这个崭新的时代,使它如鱼得水,更加理想的传承发展。
二是必须加大培养与民族文化相关的优秀人才,使他们能够真正通过文化引领本民族、本地区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地方的文化部门尤其要强调让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热情和责任感的人来管理。随着老传承人的离世,要抓紧时间培养新的传承人。在中央电视台的《走边疆》栏目,我看到西藏一个藏族的村落,一个老人用手工制作藏刀,他的两个孩子也掌握了这门手艺。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自觉,而且地方政府也支持,他们从中得到不错的经济收入,为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传承了文化。这样点点滴滴的文化传承,会变成我们国家永不熄灭的文化传承之火。
三是国家要强化投入力度,要把钱真正用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事业上。
对于文化的保护发展,要在现代中看到传统,在传统中享受现代生活。
学生编辑:唐文彬
责任编辑:王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