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新大 >> 正文

南充营山: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她是家乡的骄傲

信息作者: 发表时间:12-05-07 19:35:00 来源:
  


4月17日,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刘浪在成都开完会,应邀回到母校——西华师范大学,为化学化工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新型有机光致变色材料——设计、机理与构效关系”的学术报告,赢得了现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之后,她匆匆赶回营山县双溪乡老家。“刘浪,这个女子不简单,成了中国有名的女科学家呢。”双溪乡的乡亲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位“明星”而自豪。
她从133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喜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为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她说,“我感到很幸运很意外,我的荣誉来自我的团队。”
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及欧莱雅(中国)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选活动,于2011年12月2日进行了颁奖。国内6所高校、4家科研院所的10位青年女科学家从133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该项具有中国青年科技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殊荣。38岁的刘浪是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新疆首位获得此项殊荣的女科学家。
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的评语这样描述:刘浪教授与同事们发现了一类以吡唑啉酮为母体的新型固态有机光致变色材料,进行了分子设计、合成和变色机理研究,并以此为配体进一步构筑了一系列结构新颖、功能各异的配合物,在发光材料、抗癌药物、多孔材料等方面获得了开发和应用。
对于取得的成就,刘浪感到很幸运很意外,她把这归功于团队的协作。
好奇心引领她一路前行,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一路坚持着走到科技最前沿.
1973年9月,刘浪出生于营山县双溪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上初中的时候,我看到做化学实验像变魔术一样,把一种无色的物质变成有颜色的,我觉得很奥妙,很好奇。”刘浪说,就是这一次次小小的触动,让她把探索科学奥妙当成了毕生追求。
上高中时,她的成绩很好,特别是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高考前,她病了一场,只考上了四川师范学院专科,学习化学教育。大学第一学期,她的成绩名列前茅,班主任找她谈话,鼓励她升本科。两年后,她顺利升入本科。1998年,到了新疆大学读硕士。硕士毕业后,她留在了新疆大学工作。
2005年3月,她攻读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于2008年9月顺利完成学业。期间,她还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化学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
2005年,刘浪成为副教授,2010年成为教授。
刘浪带领团队围绕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功能配合物和纳米材料开展研究,她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科研课题,参与了1项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先后在美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中国化学会的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其研究成果于2003年、2007年和2011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刘浪说,“有时候,培育一个新的晶体比一位妈妈孕育一个孩子还难,我无法估算自己的青春时光有多少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在发现化学的奇妙变化之前,要承受的是无止境的枯燥。”
现在,刘浪任新疆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在谈及这些角色时,她眼里流露出的是深深的自责,她说,是家人的理解和爱成就了她事业
博士、教授是刘浪的社会身份,她还是女儿、妻子和母亲。“作为女人,家庭牵扯的精力非常大,我能够坚持下来,离不开丈夫和父母的支持。”
刘浪算了一下,结婚10余年,除去在西安、国外和北京求学的时间,与丈夫一起生活的时间还不足6年。女儿出生后,大多是由她的父母照顾。
2004年12月,乌鲁木齐的天气出奇的冷,丈夫在外地出差。有一天,她回家发现水管被冻爆了,房内的东西已被水泡得严重变形,看到满地狼藉,她哭了。
2004年7月,女儿刚满月,她没休完产假就上班。因要到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博士,2005年3月,她把9个月大的女儿送回营山老家让父母照看。在女儿一岁半时,她把女儿从老家接到身旁。相见后,女儿怎么也不肯叫这个“陌生人”妈妈,而是喊她“阿姨”。当时刘浪问她“妈妈在哪里”时,孩子指指放在茶几上的相册……
有一件事至今都让刘浪感到愧疚。2010年8月,父亲在老家突然病重住院,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见一见已好久未见的女儿。但此时的她,正准备赴北京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做“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女儿马上要开学,负责的科研项目进入攻坚阶段。于是,她打了个电话,问了一下父亲的病情,又返身投入工作之中。直到2011年春节期间,她才回老家看望父亲。(南充日报:彭杰)
学生编辑:唐文彬

责任编辑:王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