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新大 >> 正文

【中国教育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交流会发言摘登

信息作者:中国教育报 发表时间:16-06-17 14:49:46 来源:中国教育报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交流会发言摘登.jpg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宝藏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宝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其中,北大图书馆开展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以“书读花间人博雅,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主题,通过精彩纷呈的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潜心阅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开办“北大读书讲座”,邀请名家大师畅谈经典著作,分享阅读感悟。已举办的讲座包括:哲学家周国平的“阅读与精神生活”,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的“读书是一件好玩的事”等。讲座平均每场听众有200余人,通过知名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师生们增强了对经典原著的认识和理解,也促进了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

举办“新青年·享阅读”读书沙龙,邀请教授担纲“领读导师”,精读经典著作。沙龙定位于小型高端学术讨论,每期都会邀请一位北大教授担纲“领读导师”,带领学生精读某本著作并展开讨论,以搭建“深入阅读”与“即时交流”相融合的读书平台。

举行“好书推荐”活动,利用社交媒体大力传播传统文化。北大图书馆在官方微博、微信、人人网主页上设立了“馆藏撷珍”“图书馆好书推荐”等栏目,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好书、与网友交流阅读感悟。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北京师范大学

深化学科综合改革,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学校出台《学科能力提升计划(2014—2020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20年)》,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进行全面改革,在政治方向、科研课题、机构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改革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等六大通识教育模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坚持以“建设一流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为指导思想,构筑了“重点突出、节奏鲜明”的校园文化格局。成立了南山诗社、华章汉服社、“中华诵”经典诵读会等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文化体验。

打造多维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学校先后在世界各地建立了8所孔子学院,其中北师大——卡迪夫中文学院,成为中国大学在欧洲创办的第一所分支教学机构。文学院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文学系合作,推出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将中国作家推向世界。

将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育教学

中央民族大学

思想引领,文化熏陶,增进民族认同,升华爱国情怀。去年以来,学校开展以“阅读民族经典构建书香民大”为主题的“名家讲座”“与信仰对话——名人名家大讲堂”等系列活动20余场次,将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育教学中。

珍视遗产,展演国粹,加强民族交流,构筑文化自信。组织举办“全国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项目及传承人进校园活动”“云南富宁壮族坡芽情歌音乐会”等,把10多位各民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校园。

身体力行,融合创新,实施文化培育,构建共有家园。学校充分利用校报、手机报、广播台、宣传橱窗、室外电子屏、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广泛介绍普及民族文化知识,不断强化各民族师生“五个认同”的意识。学校还组织举办《家园》《再见民大》《多彩民大》专场晚会和原创舞台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不断增强“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组织专门工作力量编排《爱我中华》民族韵律操,将民族舞蹈艺术与健身体操有机融合,使其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课堂、艺术教育的辅助手段、全民健身的有效途径。今年,这套按照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不同学段编排的民族韵律操在北京全市范围内推广普及。

将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师生文化基因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品读经典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植入师生的文化基因。

课内课外:知行合一共享经典。厦门大学常年开设由名师授课的传统文化类课程,全校近2000名学生在课堂上修读经典、研读历史、探讨哲理、品鉴艺术。课堂外,有20余个学院开展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名篇著作。

线上线下:多管齐下营造氛围。厦门大学运用融媒体,推荐经典作品,营造书香校园。官方微信、微博推出“院长荐书”系列文章引爆“朋友圈”;广播电台每周推出一期“书式生活”讲述书本背后的精彩;《厦门大学报》长期开设“荐书”等栏目,推荐身边人眼中的“好书”。学校还培育了7个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网络文化工作室,让学生成为文化产品的创作者。

台上台下:身临其境润泽心田。2013年起,厦门大学着手对经典名篇《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进行艺术性延伸和改编,在海内外演出20余场。结合办学发展历程和先贤感人事迹,以“师生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模式创作排演诗文诵读音乐会《嘉庚颂》、音乐舞蹈史诗《南强颂》和原创话剧《哥德巴赫猜想》等校园文化精品,带领师生穿越时空感受先贤自强大爱的精神世界。

多语种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上海外国语大学

建多语网讲述中国故事,借慕课促进国际了解。2014年12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通涵盖21种语言版本的外文门户网站群,聚焦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当代改革开放、中外人文交流等三方面讲述中国故事,多次被德、法、西、葡、日等国媒体和驻中国使领馆等转载报道,在海外传播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初见成效。

2015年11月,上外在英国慕课平台未来学习网(FutureLearn)发布了亚洲第三、中国第一门全英语授课课程“跨文化交际”。第一次上线即有来自全球175个国家超过15000多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上外教师还在2011年创建了全球唯一的用西班牙语传播中国文化的慕课网站,目前已有来自104个国家、共计5000余人的注册用户。

“读译经典”,体悟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经典导论》《中国文化概论》等多门课程广受中外学生好评。面向留学生的全英文授课“中国学”硕士项目“中国文化”英文系列讲座,则致力于让留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高端人才。

“方重翻译奖”“巴金作品多语种翻译比赛”等“读译经典”活动广泛开展,让中外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营造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

华中师范大学

学校以“传经典·树文明·立风尚”为主题,以“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全力打造“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精品素质课程,不断提升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和精神共鸣。

加强传统文化素质课程机制建设。学校形成“学校主导规划、学工主推建设、学院主持管理、师生主体参与”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加强传统文化素质课程资源建设。学校开设《诗词鉴赏》《红楼梦赏析》《中国画艺术赏析》等“传统文化经典品读类”课程,增强学生对经典原著的认识和理解;开设《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礼仪文化与大学生文明修养》等“传统文明养成类”课程,培育学生文明礼仪和高尚品德;开设《爱心》《诚信》《感恩》《责任》等网络精品课程,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影响。

加强传统文化素质课程教学氛围建设。学校分批启动“名师培育计划”和“素质课程建设计划”,鼓励更多专业教师和政工干部参与传统文化素质课程建设,鼓励更多学生选修传统文化素质课程。同时,学校还开设传统文化微课堂,营造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读书节唱响新时期“孝道”文化

苏州大学

作为苏州大学特有的文化品牌活动,从1997年开始至2015年6月,“读书节”已度过了18个春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学校以传统文化的“孝”义倡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微孝”行动,对“友善”“和谐”“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弘扬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既重视品读儒家经典的第一课堂教育,又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节特色教育活动,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校从第一课堂的儒家经学向诸子百家延伸;从文学作品向哲学、史学作品延伸,加强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举办经典传抄、名作赏析、文学沙龙等活动,营造读书氛围,滋养学生心灵。

发挥品读经典、传授经典、展演经典和践行经典的合力作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将所学所悟融入诵读、戏剧、音乐、小品等表演活动,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社会传播。

校内资源强强联合,积极引入校外资源和社会力量的参与,进一步扩大影响,坚持教育文化资源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校外资源的引入,拓展了学生阅读的视野,帮助学生进一步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用《菜根谭》的智慧引领学生成长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2009年就将《菜根谭的智慧》开设为公共选修课,近3年陆续被评为黑龙江大学首届精品视频公开课、黑龙江省精品视频公开课、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全省高校微课大赛一等奖、首门进入全国高校东西部大学优课联盟的慕课,成为以课堂为主渠道传授传统文化的领军者。其主讲霍明琨教授被评为教书育人标兵,并获教学示范奖、教学优秀奖。

霍明琨教授的专著《菜根谭生活法则》,有效辅助了课堂教学,立项成为黑龙江大学和黑龙江省教学改革项目——《大数据时代下的精品课程建设》,将具体教学环节提升到理性思考和科学研究层面。

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爱课程官网平台成为有效获取课程反馈的渠道。霍明琨教授在选修课层面建了QQ群和微信群,更为及时地沟通信息,同时将课堂提问、课后思考与网络微信工具等有机结合。又开通了以交流《菜根谭的智慧》为主的微信公众平台,还设置了线下的多种沟通方式等,从多角度补充完善传统文化活动的推广。

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中,黑龙江大学以交流《菜根谭的智慧》为代表的活动成果突出,媒体多次进行报道,具有良好的公众评价和相当的社会影响力。

歌咏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新疆大学

新疆大学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文化传承这一根本定位,突出地域特色、学校特点、学科优势,于1987年创办了新疆大学清明诗会,历经近30年,发展成为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礼敬传统文化项目品牌。

新疆大学清明诗会秉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各族儿女爱国情怀”宗旨,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通过诗歌朗诵和创作的形式,教育和引领青年风尚,传播正能量。

多年来,“新疆大学清明诗会”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推动了中华文化传播;培育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正能量;通过文化交流交融交汇,推动了民族团结事业;持续开展数十载,提高了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学校高度重视,找准这一抓手,协力推进。同时,学校创新形式、丰富内涵,促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此外,学校培育品牌,持续开展,增强了品牌意识、吸引力和影响力。

风雨兼程,传承经典,群英荟萃。目前,新疆大学清明诗会已经成为学校的重要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标。

鼓励学生申报传统文化课题和项目

河南师范大学

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加强传统文化的专业教育。学校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开设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地方戏曲研究等课程,加强课堂教育,普及传统文化专业知识。相关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时,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选题和项目申报。

让传统文化走进社团,加强传统文化的课外教育和实践教育。学校成立30多个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社团组织,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组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分队,进社区、进农村,开展社会调查。

让传统文化走进学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学校设有中原文化生态研究中心、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机构,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研究。

让传统文化走进规划,实施四期文化建设工程。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整个文化建设的大循环中,从2009年开始,每两年规划一期文化建设工程,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学术文化和形象文化6个方面推进。

让传统文化走进场馆,盘活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建有河南品种最全、数量最多的生物标本馆,还有传统文化书籍、文献珍藏丰富的图书馆、档案馆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优质资源。(编辑:李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