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城依提木孔乡其木盖尔里克村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少人多,流动人口多,针对村里青年人生活单调、文体活动不多,青年组织力量薄弱等问题,村委会和工作组通过认真调研和座谈,了解青年群体需求,结合新疆大学住村工作组党团工作优势,从抓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入手,用现代文化引领年轻人不断走向世俗化,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丰富年轻人的业余生活,让年轻人有事做,有荣誉感。积极培养村级后备力量,不断探索青年人参与村级事务的方式方法,凝聚青年群体力量,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
《最后一公里》(ID:MqMsMx)通讯员 王强报道
组建国旗班,用庄严的仪式灌输爱国主义思想。

住村伊始,工作组通过与村委会、警务室认真谋划,从全村300个青年中择优组建了这支国旗班,配上崭新的礼服,规范升旗仪式,完善活动议程,每周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准备以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以及“五观”“四个认同”方面为主题发言,让每一次升旗仪式都能使村民受教育,激发村民的爱国热忱。
在县乡两级党委的要求下,国旗护卫队扎实训练,完善人员组成,增补队员,让这支国旗班更加完整。入场式变得更加规范,每个动作变得更加有力。自国旗班参训并规范升旗活动以来,仪式感越来越强,整个过程衔接更加流畅,后排的村民们等到国旗班入场时总要踮起脚尖,喜笑颜开地看着,不时有悄悄话传出来:你们家巴郎子样子有呢。
村里的学生们更加愿意参加村里的升旗仪式,学生们每每投来艳羡的表情和欢呼,让国旗班增加了荣誉感,国旗班的小伙子们练得更加起劲,吐尔逊江在训练的间隙又打开了话匣子:“口令应该再慢一点,大家要注意动作要到位,不要松松垮垮的,要代表我们村比武呢,不能丢了咱们村的脸。”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近期乡党委组织的国旗班大比武中获得第二名的成绩,让这群小伙子干劲更足了。
整合篮球队,用崇尚的体育运动培养团队精神。

村里组织篮球队的消息让年轻人奔走相告,很多年轻人为争取能够进村篮球队,每天晚上坚持刻苦训练,学习篮球基本知识,与工作组队员们打友谊赛,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工作组还专门抽调篮球专业的教师按时指导大家。通过一个阶段的宣传,报名了人数过百,教练最后决定通过日常表现和比赛发挥进行择优选拔12人。
被淘汰的小伙伴儿们看着邻居被选中,总是不服气,隔几天就要跟教练说道说道,我现在水平比他们高,能不能再让我试试。场上队员们和工作组成员用着半汉语、半维吾尔语的篮球语言进行交流,时不时的告诉同伴,工作组教练在教他们用智慧和团队协作去打球。
篮球场上除了激烈的对抗,还充斥着浓浓的惺惺相惜的民族情谊。篮球队的阿不都热合曼领上自己崭新的队服和篮球鞋后每次都保护得很好,只有在正式比赛中才拿出来,生怕别人弄脏了鞋子。
队员们从刚开始蹩脚的“三大步”上篮,到现在流畅传球,做简单配合,运用规范的投篮动作,让大家在篮球中找到了乐趣,找到了自信。村里与工作组一道通过组织篮球联赛,让最大多数的青年群体参与到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中来。村民们反映,在工作组的组织下,村里的年轻人晚上更多地走向村委会,去篮球场锻炼身体,抽烟、打牌的人少了,篮球场都要早早来排场地。
创设艺术团,用喜闻乐见的舞蹈来传递正能量。

在“访惠聚”工作逐步开展的这几年里,村里的爱好歌舞的村民们有了越来越多展示自己的舞台,每次村里的集体活动,男女老少都愿意参与其中。为了激发大家的文艺热情,工作组协助村党支部通过建立档案、通过管理制度,成立组织机构等形式重组艺术团,人数稳定在30人。
在提升作品质量,丰富歌舞内容,强化感染力方面下功夫。为了让村民们能够看到更加健康向上、更加赏心悦目的文艺演出,大家自发抽时间编排节目,更好地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去极端化”结合起来。通过“三八”节、诺鲁孜节、“五一”、“五四”、“六一”、“七一”等活动中不断规范、增加节目形式,增强寓教于乐的节目内容,节目变得丰富多彩。
工作组还通过邀请暑期“三下乡”队伍来村里演出,与村艺术团交流经验,给艺术团中表现优秀的村民发放纪念品。2016年来,艺术团累计演出8个场次,自行编排节目10个,工作组通过各种形式筹备服装价值近3万元。村民们舞蹈跳得更起劲了,积极性变得越来越高,大家在演出中更加放得开了,节目演出更加接地气,排练过程中时时传出爽朗的欢笑声,村委会时时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成立爱心服务队,用志愿服务传递爱心力量。

维吾尔族向来有着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工作组通过建立爱心服务队,组织爱心的青年,传递发扬爱的力量。
村“三位一体”通过发动青年学生,发放志愿服务倡议书,请大家观看志愿者小品等方式,鼓励大家参与到爱心服务中来。工作组通过把募集过来的五千余件衣物、书籍、文具等物品交给爱心服务队管理,激发青年人的责任意识,锤炼青年人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公平公正的良好品质。
为了让高尚的志愿服务打动大家的内心,工作组一次次介绍村里的四老人员和贫困户状况,率先垂范,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助贫困户购买药品,挥汗如雨帮助四老人员铺设自来水管,解决他们的吃水问题。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关爱村里的四老人员,带动村里的年轻人关心特殊困难家庭,让优良传统继承发扬,让爱心善举不断传承。

每次捐赠物资到村委会,大家都自觉的过来帮忙,连刚刚入学的小学生也不甘示弱,两个小朋友吃力的抬起比他们个子矮不了多少的箱子,满脸都是幸福的笑容。通过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村里的活动室更加充分地利用了起来,更多的孩子在志愿者和团支部的管理下更加自觉地参与各种文体活动,有的在村委会安安静静地看书,有的在篮球场上打球,有的在体育器材上比拼。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村委会上空回荡。(编辑:李凤华;来源:《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