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新大 >> 正文

【文化部官网】新疆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回访考察纪实

信息作者:新疆大学“研培计划”项目组 发表时间:16-08-27 17:51:28 来源:新疆大学“研培计划”项目组

之一:回访学员听心声,座谈交流谋发展

——巴州博湖县乌兰乡回访座谈会

1.jpg

项目负责人王敏老师正在跟学员们与乡亲们亲切交流

2.jpg

项目组与学员合影

3.jpg

学员作品

4.jpg

一些学员带来了返乡后绣的作品

5.jpg

项目组在巴格西恩随木喇嘛庙前合影

6.jpg

项目组成员听专业人员介绍如何在芦苇上画的“十二木卡姆”小样

距离新疆大学“花毡技艺传承人群”首期培训结束已经三个月,新疆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项目组开始组织在暑期进行回访活动。但由于时间与安排问题,计划未能迅速成型。最终经过多方调节,克服了诸多困难,项目组成员在时间上达成了一致,决定于8月2日开始对首期花毡培训班的学员进行回访,深入了解学员们回家之后的工作状态,评估教学成果,取得学员们的反馈意见,以便改进研培课程设置,对“研培计划”提出建议。

回访第一站(巴州博湖县乌兰乡)

回访学员:孟克才次克、吾荣其米克、居代、巴音、卡尔曼、玉孜曼、托克斯、哈力盖等人

项目回访小组介绍:

王敏,新疆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项目负责人,博士、博士后,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杨俊,项目组成员,民俗摄影专家。

王欣,项目组成员,西北民族大学博士。

张乃馨,项目组成员,新疆大学2014级文艺学硕士生。

8月2日,项目回访小组成员从乌鲁木齐出发,驱车前往巴州博湖县,经过长达8小时的车程,终于在晚上抵达了目的地。8月3日一大早,项目回访小组成员在当地的“西海苇杆”,见到了从各乡赶来的十余名学员们以及其它慕名而来的乡亲们,大家都身着蒙古族的传统服饰盛装出席此次回访座谈会。由于许久未见,导师们与学员们一见面就互道问候,亲切拥抱起来。

座谈开始前,项目回访小组成员首先将培训结束后项目组制作的宣传推广明信片、学员作品手册及参与深圳文博会的宣传手册发放给学员们翻看,并为学员们详细介绍了项目组参加深圳文博会的一些情况及观众反馈。欣闻自己的作品得以在深圳文博会这样大的平台展出,学员们心情都十分激动。

忆及三个月前的培训,学员们对那时大家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绣毡、一起外出观摩的日子颇为怀念,纷纷聊起了当时的小故事。学员们对马盛德司长在开班典礼上的讲话记忆犹新,很受启发,并谈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做非遗手工首先要眼睛看好,其次要脑子想清楚,最后一定要落实到操作实践,才能做出一件好的作品。

第二小组的几位成员认为几次布展对自己的帮助最大,谈到结业展前夕,为了让自己还差几步完成的作品得以展出,几位成员晚上绣到3点才完工,但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后,他们觉得一切都值,从此以后也可以自豪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了。学员们一致对“非遗巴扎”微信公众平台对培训信息的即时推送感到很开心,每天上完课后看到自己前一天的学习动态及作品推介,并将其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谈到返乡后的手工实践,学员孟克才次克略带遗憾地说道:“培训结束回家后就到了农忙的季节,我们也很想做,但平时实在是没有时间,顾不过来”,学员吾荣其米克谈到:“材料有些难找,布日才次克尝试在网上订了一些材料,我们做了一些东西,但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我们很想成立一个手工合作社,但是大家很难聚集到一起,成立的时间只能推迟到冬季再谈”。其它学员同样对材料的问题感到发愁,谈到有时突然有了很好的想法,但却买不到材料,一些学员年纪大了,对网络和电商不了解,儿女们工作都很忙,也很难帮忙在网上订购材料。

尽管面临农忙和缺乏材料等多重困难,但仍然有不少学员带来了自己返乡后所做的作品,学员居代说道:“由于毡很难买到,所以我不得不用其它材料代替毡进行绣,利用闲暇时间,我也断断续续完成了一些作品,不得不说这得益于培训期间学到的多种技艺,让我有动力继续绣下去。”

就学员提出的问题,项目组负责人王敏老师一一进行细致分析,并给予学员们一些可行性建议,并表示回访结束后会呼吁在组织开发、行业协会建立等方面进行呼吁,为大家继续进行手工技艺创造便利条件。同时,王敏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其它非遗手工作品,以启发学员继续创作,并就多次展览过程中的市场检测结果鼓励大家多做一些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座谈最后,学员们就培训的形式与内容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项目组表示将认真考虑,以期在下一期培训中得到改进。座谈在项目回访小组成员、学员们及其乡亲们的合影中结束。

之二:走访百年遗存巴格希恩随木庙与博湖县蒙古族非遗传承保护中心

由于项目首期培训班学员绝大多数为蒙古族,为更加深入了解蒙古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寻求学校与地方机构合作契机,回访座谈结束后,项目回访小组来到了博湖县有名的藏传佛教寺庙——巴格西恩随木喇嘛庙。

巴格希恩随木喇嘛庙始建于1866年左右,为和硕特部落四大寺庙之一,因蒙古人巴格希恩更盖之筹资修建而得名。是当地蒙古族民众重要的民俗和宗教活动场所,每逢蒙古族传统节日,当地民众都会来此地祭拜、祈福、烧香。

2011年,新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在该寺庙开馆,该馆以收集、收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线,主要展示土尔扈特东归文化、历史民俗及和硕部落历史文化,其中有大量蒙古族民间文化、民间手工技艺、民族民俗的展演。

据此,项目组了解到当地蒙古族的风俗文化传承较好,尤其是蒙古族的祭湖、祭火仪式每年都会举行,“十一五”期间,博湖县“蒙古族服饰”等12项民族民间文化被列入国家、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兰再格森乡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参观结束后,项目组认为在这样的文化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下,该地的非遗手工发展具有一定的资源和市场优势,若能充分将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及非遗花毡手作充分结合起来,并积极谋求与地方机构、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进行合作,非遗手工在传承、保护与发展方面仍然大有可为。

之三:参观阿勒奇民族工艺品公司——西海苇轩

与首期培训的学员集体座谈回访之余,回访调研小组还专程去参观了博湖县阿勒奇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在博湖附近开设的西海苇轩。这家店主要经营以芦苇画、刺绣作品、柳编等民族工艺品为主的旅游纪念品。芦苇画样式繁多,栩栩如生,从小幅的生肖画到大幅的木卡姆图,无不显示出芦苇的独特魅力。2014年,芦苇画当选为“新疆礼物”。

新疆阿勒奇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要以博湖县丰富的芦苇资源为原料,制作芦苇画旅游工艺品,成为博湖县出名的旅游工艺品。阿勒奇”是蒙古语,意为勤劳。这家公司志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博湖县悠久的蒙古族传统优秀文化并使之传承发展,同时也致力于开掘民力,集智纳贤,让团队开发创作的芦苇画走向全国。

参观完西海苇轩之后,项目组对他们公司依托博湖芦苇资源进行的创意开发表示赞赏。在保护非遗文化各类子项之时,我们也可以向文创产业借鉴一些经验,做到生产性保护,让花毡也能既美观,又实用,成为人人喜爱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海苇轩的产品展示区,我们还看到有一位学员将培训期间受训习得的技艺运用于返乡后的制作中,这个蓝底白花的手工花毡拼贴作品悬挂在展架上,等着能够欣赏它的有缘游客将它买走呢。(编辑:李凤华;来源:文化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