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新大 >> 正文

【新疆日报】在历史碎片中探寻最真实的民汉关系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新疆维吾尔民族察合台文契约文书整理与研究》研究纪实

信息作者:赵西娅、通讯员张芳 发表时间:17-05-04 12:43:55 来源:新疆日报

尼买提霍加抵押土地的契约 汉译文: 伊斯兰历1279年(兔年)10月2日(公元1863年3月23日),礼拜天。 我是尼买提霍加。位于巴拉木斯亚渠一带恰卡尔村我的大约4恰勒克遗产土地,我以40个腾格抵押给了阿不都哈里克巴依,现金已收讫。这钱,三年内,在不需要写字据的状况下我可以付清。口说无凭,特立此据,并加盖了印章。在期限内,如果我无力付清,这块地就等于卖给了阿不都哈里克巴依。 该地的地界:东面是路,北面是阿不都哈里克巴依的土地,西面是斯克乃吾吉的土地,南面是瓦合甫土地。 证明人:毛拉肉孜、季云孝、霍西巴依。 (契约文书图片及汉译文均由课题组提供)

右上图:课题组成员就察合台文契约文书研究的相关内容讨论交流。

近日,由新疆大学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新疆维吾尔民族察合台文契约文书整理与研究》结题。该课题自2011年启动,历时六年,课题组成员足迹遍布全疆百余个县市、乡镇村落,从散存于民间的一个个零星的历史碎片中探寻解读史实,为我们揭开了清末民初新疆维吾尔民族察合台文契约文书的神秘面纱……

□文/图本报记者赵西娅通讯员张芳

历时六年“抢救”6445份契约文书

《新疆维吾尔民族察合台文契约文书整理与研究》课题于2011年1月启动。此前,国内外尚无人对新疆维吾尔民族察合台文契约文书(以下称“察合台文契约文书”)进行过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收集整理,这些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珍贵资料将面临消失的危险。”4月28日,主持此项研究的新疆大学教授陈世明向记者介绍,察合台语是十三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新疆维吾尔族和乌孜别克族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因为这种语言通行于当时归属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建立的察合台汗国,故得名。历史上,维吾尔族有签订契约文书的风俗习惯,察合台文契约文书是维吾尔族在使用察合台语期间为处理民间的财产交易、法律纠纷和人际关系等各种事务时,由当事人双方或数方所订立的协议文本。一般写在和田桑皮纸上。新疆有着数以万计散存在民间的察合台文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用素描的手法,不加任何修饰地真实记录了当时民间的经济生活、法律、道德准则和民俗民情,是研究新疆各种问题最基本、最可信、最珍贵和最权威的文献资料,但却很少有人系统地整理和研究这些由于年代久远和保管不善而濒临消失的契约文书。

课题立项后,陈世明按和田、喀什、阿克苏、吐鲁番、哈密市以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五个地域将课题分为五个子课题,并按课题组成员的籍贯划分了契约文书的收集片区,如喀什籍的尔肯江·依德力斯负责喀什地区、阿克苏籍的阿不力米提·艾海提负责阿克苏地区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等。

由于契约文书是文物,不能在市面上出售,课题组只能直接深入到县镇乡村挨家挨户地打探收集。

寻找线索、托关系、吃闭门羹……这些珍贵的文书被维吾尔族群众称为“盖有印章的字据”,出于对先辈的尊敬和怀念并不愿意转让或交付他人。对此,专家们对藏有文书的群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一次次拜访,以适中的价格将其扫描或用相机翻拍下来。2011年年初,陈世明得到一条信息——皮山县一位医生家里有察合台文契约文书。为此,那年寒暑两季,年过七旬的他两次赶往皮山县。

2011年7月到8月,整整一个月,课题组成员阿布都热依木·热合曼每日早出晚归,访遍了哈密市伊州区和伊吾县维吾尔族聚居的乡村,却仅在伊州区二堡镇和花园乡收集到了20份契约文书。

“在一家博物馆内藏有两大木箱察合台文契约文书,可惜的是,很多契约文书一打开,上面的墨迹像流沙一样‘漱漱’地往下落……”说到此,陈世明深感惋惜。据了解,察合台文契约文书虽然几乎都是写在质量很好的和田桑皮纸上,但由于时间久远,经手人又缺乏保管意识和保管条件,致使很多文书已无法辨识和解读。

寒来暑往,四季交替。六年时间,课题组成员共收集到6445份察合台文契约文书,其中1634份收录进课题。这些文书有60%都是清朝时期的,年代最久远的可追溯到1768年,距今249年。

揭开察合台文契约文书的神秘面纱

6445份察合台文契约文书的收集只是第一步,翻译解读文书,课题组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方面部分契约文书的语句不通顺,字迹潦草,极不规范,几乎无法辨认;此外,融入契约文书中的阿拉伯语词语和波斯语词语非常多。最棘手的是由于契约文书形成的年代久远,部分契约文书纸面斑驳脱落,字迹模糊不清,这些问题都给解读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精细筛选,最终筛选出有研究价值和有代表性、典型性特征的1634份契约文书,课题组将其分为经济文书、法律文书和人际关系文书三大类。

在对每篇文书进行拉丁字母转写和汉译,并对文书中语意不清的词语和语焉不详的句段,包括用伊斯兰历表示的时间进行注释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又对契约文书的采集方法、时间和意义类型、结构形式和结构特点、语言文字特点、清代与民国契约文书的形式与内容差异、契约文书所反映的维吾尔族和汉族和谐关系以及契约文书的收录、转写和注释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中国民族史学专家、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田卫疆表示,察合台文契约文书大多文字简略,内容单一,不研究大量同一内容的契约文书就无法反映所述问题的真实情况,加之契约文书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很多,研究人员没有扎实的多种学科知识基础,也无法做好这一研究工作。

田卫疆介绍,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新疆分组在南疆各地曾收集到一部分契约文书。60年代初,当时的新疆民族研究所宗教室工作人员赴南疆做社会调查时,收集到清代至民国时期察合台文契约文书500余件。1983年,由专家将其中保存完好的一部分契约文书从察合台文转写成现代维吾尔文,再译成汉语,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将其定名为《新疆维吾尔族契约文书资料选编》,并油印成书。遗憾的是由于未收录原文和拉丁字母转写文,影响了该书的学术价值。除此之外,国内关于新疆察合台文契约文书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而且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在《新疆维吾尔族契约文书资料选编》的基础上展开的,包括其他一些相关的研究均缺乏系统性。

文书展现新疆历史上民汉和谐共处画卷

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推敲并且沉浸其中,这些尘封已久的历史碎片被课题组当作追寻历史的“田野”,课题组借鉴人类学研究方法,尝试从各个角度探寻文书产生时代的“细民社会”真实的生存状况和文明发展的进程,努力将新疆历史研究推向深入。

研究人员发现,察合台文契约文书中普遍存在借用汉语词语和协议双方邀请汉族乡邻做公证人的现象。陈世明称,这表明,历史上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以及新疆各民族之间和睦和谐相处,彼此之间互相信赖、互相依托。例如,1863年签订的《尼加提霍加抵押土地的契约》,3位公证人中就有一位名叫季云孝的汉族乡邻;1894年签订的《买买提艾力等人续租葡萄园的文书》,四位公证人全部都是汉族乡邻。甚至于在一些涉及处理伊斯兰宗教事务的察合台文契约文书中,也会邀请汉族乡邻做见证人。新疆大学教授乌尔买提江·阿布都热合曼说,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有关瓦合甫财产捐赠的察合台文契约文书中。瓦合甫财产捐赠,即穆斯林将自己的土地或财产自愿地捐给清真寺、经文学校或麻扎。签订于1921年的《吾守尔捐献土地作乃孜尔财产的文书》中,名叫鞠明华的且末汉族人应邀做了伊斯兰宗教事务的公证人等等。乌尔买提江·阿布都热合曼认为,这些察合台文契约文书反映出在当时的南疆地区生活着不少汉族人,而且当地的维吾尔族居民和汉族居民以及各民族居民之间彼此信任、友好和谐相处。

专家们找到的察合台文契约文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文书的签订人是维吾尔族居民和汉族居民。1882年签订的《肉孜·柯孜等人当坎儿井水

浇地的文书》中写道:立约人肉孜·柯孜把由坎儿井水浇灌的3斗地(即能播3斗种子的土地),以30两银子当给汉族乡邻王嘉,当期为10个月。“在这份文书中,肉孜·柯孜向王嘉典当土地时收款30两银子,赎回土地时仍交30两银子,契约中没有涉及任何有关当息的问题,期满后也没有一分一毫利息。这表明肉孜·柯孜与王嘉之间关系非常友好。”课题组成员尔肯江·依德力斯说。

察合台文契约文书中存在着大量的汉语音译词,例如衙门、郡王、法律、票、批文、南北、尺子、斤等等,甚至在一篇短短的察合台文契约文书中就出现了二十多个汉语音译词。在和田地区发现的一份编号为1264的文书中,就出现了“元宝、县政府、案子、衙役、大堂、大人”六个汉语音译词。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察合台文契约文书是一种民间的协议书,具有很强的口语特点,从语言的发展规律上来说,进入契约文书中的汉语音译词也应该是口语性很强的词语,然而专家们却发现口语性很强的察合台文契约文书中有着大量书面语特征很强的汉语词语,如图记、俸禄、贪婪、财东等。

“词语的借用,是不同的民族在经济往来或文化交流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手段,也是不同民族之间表达相互信任的一种方式。这些在察合台文契约文书中客观存在的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汉语词语,全方位地反映出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以及新疆各民族之间丰富的交际和交流内容。”陈世明说。

“《新疆维吾尔民族察合台文契约文书整理与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以足够的文书量和全新的内容填补了我国察合台文契约文书研究领域的空白。”田卫疆表示,课题通过新疆维吾尔民族察合台文契约文书,分析研究了清朝统一新疆以后,新疆社会的民间经济、民间法律、社会道德等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以及各民族之间最真实的民族友好关系,充分反映了新疆各个民族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具有重大意义,是极为可信、珍贵、权威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