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日,新疆大学蒙古族刺绣培训班的各族学员同台竞技。
3月30日,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新疆大学蒙古族刺绣培训班开班,这已是新疆大学针对非遗传承人群举行的第三期培训班了。一年多来,新疆非遗传承人群培训持续发力,全面提高了非遗普通从业者,特别是中青年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学习和领悟能力。
4月4日,自治区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令人振奋的是,近日国务院转发了文化部、工信部和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振兴传统工艺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任务,研培计划首先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工艺。恰逢其时,新疆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可谓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就此而言,传承人群培训计划也是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一项具体实践,通过集中的、整建制的、成规模的培训传承人群达到传承文化、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改善民生的目的。

现场展出了部分蒙古族刺绣作品,教师在给学员讲解刺绣技艺。
据了解,2016年新疆非遗保护工作以“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为目标,不断完善保护工作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夯实保护传承基础,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新疆将继续深入推进非遗工作,提高传承活力,增强传承后劲。同时,研究制定《新疆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结合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开展传承人群培训。在保护传承人方面,评估10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成果,完成15位65岁以上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等。
“我们将继续积极做好诸如此次非遗传承人培训班的工作以及各项非遗保护工作,让新疆非遗工作走进新时代。”王洁说。

学员们正在一起交流。
蒙古族刺绣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研培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这个培训班的重点是提高学员的技艺能力,在提高技艺能力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要去思考怎样把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进行推广,发挥学员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文化和技艺的重要性,作为一颗非遗的‘种子’,让非遗文化传播开来。”王洁说。
新疆大学针对此次蒙古族刺绣培训班聘请了多位历史文化学者、民俗研究专家、文艺评论家、设计师、民间艺人以及国家级、自治区级传承人为传承人群授课。
新疆大学蒙古族刺绣培训首席专家策·巴图教授认为,蒙古族刺绣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开设蒙古族刺绣培训班一方面能挖掘和保护、传承这个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通过这个举措开发蒙古族刺绣文化的市场价值,而且通过市场让更多蒙古族刺绣艺术家和他们的学徒们脱贫致富,这也是非遗传承的目的所在。(编辑:刘梦雯;来源:新疆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