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新大 >> 正文

【新疆日报】新疆大学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实践渐入佳境 让非遗培训成为精准扶贫第一站

信息作者: 发表时间:17-11-28 10:31:15 来源:新疆日报

11月21日,文化部、教育部201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新疆大学维吾尔族刺绣(首期)开班典礼在新疆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办。来自喀什地区和吐鲁番市的50名学员将在这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系统培训。通过国语基础课、文化理论课、参观考察课、听取传承人讲座等多种方式的学习与实践,让学员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高技艺,最终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一个“火种”。

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学员多是“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选送来的村民,许多人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乌鲁木齐跨入大学校门。她们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衣裙,脸上掩饰不住兴奋和喜悦。

代表学员发言的热西达·亚森是新疆日报社驻伽师县江巴孜乡克其克江巴孜村工作队选送来参加培训的。今年24岁的热西达曾在北京学习过4年的护理专业,因国语表达流利,回到家乡后在村委会工作并成为驻村工作队的得力助手。她告诉记者,当村民们得知有机会参加新疆大学的非遗培训后,都争先恐后地报名。此次,与她同来的19名姐妹都是经过驻村工作队精挑细选的。

“我很感激党和国家给我这次参加培训的机会。到新疆第一学府接受教育,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我们都特别珍惜。更开心的是,这次,我又将学习一项新技能。”热西达说。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人与传承人群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中华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荟萃的生命力所在。在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计划培训非遗传承人群10万人次,以加强保护传承能力建设。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高度重视,高位推进。自治区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牛远峰在开班典礼上说,自2015年以来,自治区文化厅联合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举办了11期共660人次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花毡、刺绣传承人群培训,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些学员成为当地非遗传承的领头人,出现了“培训一人,带动一片”、助力精准扶贫的良好局面。

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孟凡丽说,在前不久完成的全国非遗研培高校项目的汇报工作中,新疆大学作为受邀进行经验交流的全国9所高校代表作了经验交流发言,获得文化部好评。现在,该项目已成为新大科研服务社会、助力精准扶贫的一大抓手。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是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一项具体实践,其目的是通过集中式、整建制、成规模研培,最终达到推动文化传承、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改善民生的社会效果。新疆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研究中心主任王敏是这一研培计划在新疆大学实施的初创者和项目负责人。她介绍说,学员的作品经项目组精心策划、创意设计、品牌包装与新媒体运营后,被打造成“花之毡·新疆各民族刺绣”品牌系列作品,先后在大学校园、书店、美术馆、深圳文博会、济南非遗博览会与北京文创会等展出,经过多次公共策展及线上线下的市场检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今年9月召开的第十二届北京文博会上,“花之毡”系列服饰、文具、家居用品等展品颇受瞩目。

“培训实践也是一种精准扶贫,让传承人群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增加致富知识与创业信心,靠技艺养活自己,进而增加传承人群的主体自信。”王敏说,“我们的培训终端是希望学员们回家之后,可以自由结合,联合作业,开展工作坊,形成产业链。这是一件惠民的好事,不仅可以给学员们带来经济利益,还能激活新疆传统手工技艺的产业链,促使精准扶贫落到实处。”(编辑:刘梦雯;来源: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