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青年人在荒凉的克里雅河尾闾古绿洲中寻找千年前人类的活动遗迹,从陶石器残片和砍剁木中解读时间密码,孜孜不倦地追随绿洲的迁移。他就是在沙漠中淘宝的学者——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张峰副教授。
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读完博士的张峰回到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任教,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做博士后工作同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课题——人类历史时期南疆克里雅河尾闾绿洲变迁研究。许多人都认为沙漠是荒凉的,而在张峰副教授的眼中沙漠是块宝藏,或者说沙漠是块藏宝地。他的研究成果《2.7~1.6ka BP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尾闾绿洲的变迁》在2011年第41卷第10期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发表,研究表明以圆沙古城遗址为中心并与之同时代的古绿洲至少在 2.6 ka BP 约春秋时代就已经存在,推翻了学术界曾经认为的新疆塔里木盆地到汉朝才有绿洲存在的说法。
论文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中国网络电视台、新浪网、天山网等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张峰副教授也成为了新疆大学首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权威顶级学术期刊《中国科学》上发表文章的学者。因为研究工作内容的关系,张峰副教授经常和考古团队在一起勘察。理科出生的他明显察觉到考古学和地貌学在考察中运用的技术和方法不同:考古发掘有很系统的挖掘流程和后续处理,而运用地貌学中河流演化手段可以更直观地判断河流在历史上的迁移。虽然野外考察是选在风沙较少的时期,但是遇见沙尘暴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令张峰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在2008年10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漫天黄沙,团队车辆又刚驶回。庆幸的是在沙漠中被困一晚的张峰和队友们天亮不久后就找到了返回车辆。
在谈及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上发表的文章,张峰老师很认真的说:“我现在又写了一篇文章,以展示更多的研究证据和数据。对样品进行14C测定是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的,我们新疆大学还没有条件进行测定,这一部分对于我来说就是“黑箱”,不同样品的测定年份有差异,具体细节我也不清楚,对实验数据和结论还是有些影响的。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啊,我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更有说服力。”
经常去沙漠中考察的张峰副教授对着古绿洲有着特殊的情怀,在新疆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历史上克里雅河河道的迁移和回迁对绿洲的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研究古绿洲,在野外时张峰副教授在河道尾闾的新绿洲中时刻留意着有没有什么提示。“最有感触的是当地老乡在烧茶水时用的水壶和古绿洲陶器形状很像,坐在火坑旁听着他们高声交谈,喝着热热的茶水,有时候就感觉像是回到了古代。在空旷的沙漠绿洲,有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风化了,但是有些习俗还是留下来了,这种感觉让人很感动。”张峰副教授动情地说。
当记者问及为什么选择沙漠作为研究区域和目前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时,张峰说:“在沙漠中只要不畏艰辛就会有所收获,毕竟现在的研究中还是有些空白的。不过,我估计过个三五年,我们人类能研究的地方也就差不多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张峰副教授表示在圆沙古城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墓葬,虽然有盗墓的痕迹,但是墓穴的土层结构还很完整,年代估计是在青铜时期,更多的研究有待考察分析。
张峰在接受采访后,又匆匆返回实验室工作。愿这位在沙漠中“淘金”的学者,能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为我们揭开更多历史的谜纱!
备注:在考古学中,ka为时间单位,即千年的意思;BP为距“现在”的年代,为使所有文化和宗教的年代变得更加直观。考古学中将1950年定为“现在”,以代替传统的BC(公元前)和AD(公元后)。(学生记者张园园 )
责任编辑:王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