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连着你我的心
我是新疆大学的一位青年教师,如今我又多了一个新身份——自治区深度贫困村扶贫专干。2018年1月,我同新疆各地1289名高校教师一齐来到了脱贫工作的主战场——南疆,把讲台搬到了广大乡村,把村民们当成自己的学生和亲人,大家共同奋斗在南疆脱贫攻坚第一线,从此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教师之路。
初到亚贝希村,对于我来说,一切充满了新奇,新鲜的空气、安静的村庄、淳朴的村民......但一切又充满了挑战,村民掌握普通话程度低、不懂扶贫政策、脱贫任务重.....在初来时的忙乱与无序中,在不断地适应与调整中,我逐渐找准了工作节奏,在工作队员们的带领下,开辟了一方学习的“新天地”。
开早会、入户走访、扶贫项目宣讲、群众活动组织、夜校授课、住户下沉......两个月过去了,与村民学在一起、思在一起、干在一起、融在一起,我在亚贝希村这个“新课堂”里收获不断,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每每走在村子里,村民们都会热情地同我打招呼,一声“杨麻累木(老师)”总会让我的心里甘甜如蜜。
新课堂解着脱贫的困
“‘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小杨,这些内容你都要熟记于心,只有学懂、弄通,咱们才能努力缺项补项,让党的政策‘惠’进民心。”这是工作队的同事们经常给我叨念的一句话。
我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开晨会时的情景,由于还不了解村里的具体情况,会上我只能听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着,一场晨会开下来,我如坐针毡。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积极了解掌握村里的情况,“阿队长,你说的阿木提·依明我知道,他的三个孩子都在上学,老婆是残疾人,他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生活十分艰难,我同意你将他家纳入低保的意见。”“可以啊,杨麻累木,看来你昨晚住在阿木提家没有光睡觉嘛。”村党支部书记吐尔洪说。
只有将脱贫工作的地基打牢,致富的大楼才能拔地而起。从陌生到熟悉,从疏远到亲近,我和工作队队员们用双脚丈量着村里的每一寸土地,田间地头,院里院外,每一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
协助书记开展义诊,组织村里的肺结核患者到县医院免费体检,帮助智障儿童联系残联救助,联系学校解决辍学儿童上学,贫困户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工作队。为了同村民们交流地更加顺畅,我每天都坚持学习维吾尔语,在与村民拉家常中,我逐渐掌握了贫困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并认真分析致贫原因。
新课堂结着驻村的谊
驻村几支力量18人、县乡帮扶干部25人,是来自区、县、乡11个不同单位的43个人,面对这么多连名字都叫不上来的同事,我遇上了难题。怎样协助书记,将大家统筹起来、形成合力,汇聚成一股攻坚力量?我反复思考。
收集信息表、制作通讯录、创建微信群、定期碰头会,我充分利用多种平台让大家彼此了解熟悉,人越来越熟了,工作也越来越顺了,亚贝希村的攻坚合力逐渐形成。
“请大家于今天下午16:00到村委会,参加帮扶干部与贫困户集体见面会,会上将通报年度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3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大家共同做好2018年入户扶贫项目思想发动工作。”我刚在“亚贝希村脱贫攻坚交流群”里发布了一个通知,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收到了全体43名干部的回复。
“杨麻累木,有了这个群大家交流起来更方便了。我经常看到驻村干部在群里积极地讨论脱贫工作,还碰撞出了不少新点子。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大家可以随时讨论,我给你点个赞!”乌什县安监局党组书记阿孜古丽在群里回复到。
新课堂闪着文化的光
“杨麻累木,杨麻累木,元宵节是什么节日?重阳节呢?龙舟又是什么……”村民们围着我不停地发问。原来,村民活动中心的农民夜校课堂的大荧幕上,正循环播放着中国传统节日和礼仪的图片资料和相关知识,村民们看到这么多原来都不了解的传统节日都兴致勃勃地讨论着。
为了给村民们教普通话、讲礼仪,将博大精深的文化介绍和传播给大家,我在课下做足了准备工作。双语教案PPT、生动的图片资料和有趣的双语动画,再加上我“现学现卖”的维吾尔语,小课堂深得村民们的喜爱。
有几次课上,我结合2018年的扶贫项目和惠民政策,将视频嵌入PPT,还融入了普通话教学,让村民们对许多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间接地激励和引导贫困户拓展脱贫致富新路子。
我是1289名高校扶贫专干中的一员,我与其他高校扶贫专干一样,在南疆深度贫困村既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学生;既是党的宣传员,也是群众的组织员。我们从象牙塔中走进了田间地头,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每一个村落,怀着一颗拳拳之心践行着我们出发时许下的声声诺言。(编辑:刘梦雯;供稿/图: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亚贝希村扶贫专干 杨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