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的清晨,南疆的大地还没有苏醒,自治区高校选派驻村工作队员们已经悄然抵达莎车县火车站,在寒风中,所有来到莎车县的高校教师们提着大大小小的行李按照自己将要进驻的乡镇排队等待接应的工作人员。为了让高校教师们顺利进驻深度贫困村,学校在当地给我们购置了被褥和床上用品。这是我第一次远离家乡,长期在南疆驻村,更重要的是这是我和妻子两人一同前往南疆深度贫困地区驻村,坐在车里,望着窗外陌生的环境,一种背井离乡的感觉油然而生。
离开莎车县,驱车约一个半小时,抵达了我们最终的目的地——墩巴格乡。墩巴格乡位于莎车县城东北53千米,南临叶尔羌河,下辖13个行政村,面积75.3平方千米,人口2.3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比91%以上。“墩巴格”维吾尔语意为“高地果园”,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以及西梅、巴旦木。至此,我们夫妻二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开启了精准扶贫的新篇章。
主动适应岗位,尽快投入新角色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第一书记开展好脱贫攻坚工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尽快了解深度贫困村的特点,掌握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弄清“帮扶谁”的问题,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摸底调研工作。通过入户走访、与村干部们座谈、征求意见等形式,充分了解了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劳动力构成、知识技能结构、收入主要来源、就业和培训意向等基本情况。通过调研,使我们对深度贫困村的特点有了直观的了解,例如自然条件恶劣,沙尘大,持续时间长,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发展滞后,带动能力不足;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劣循环;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扶志扶智任重而道远;受传统思维影响较大,内生动力不足,缺乏脱贫致富的自主意识。通过扎实的调研摸底,使我们对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为精准施策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精准扶贫夫妻档脱贫路上比翼飞

我和妻子二人被安排在墩巴格乡两个不同的村落,步行大概需要40分钟。虽然相距不远,但我们夫妻二人只有在乡政府每周五召开干部大会的时候才能见着一面。每到一起,我们两俩就开起了工作交流会,通过交流,我们寻找到更多更好的工作方法,也让之前在工作岗位中没有交集的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对方,遇到困惑相互交流,有了经验互相分享,我们在扶贫路上互相鼓励、互相扶持着。
聚焦精准,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耕地10亩,其中5.5亩小麦收入1650元,补贴550元;1亩万寿菊收入800元,补贴400元;3.5亩棉花收入3000元,补贴350元;每亩地犁地、播种、铺地膜、浇水等生产性支出约450元”,这是麦麦提敏·吐尔逊一家5口人的收入账单,每到一户,我和扶贫工作站的同事都会仔细计算该户的年收入状况,为后期每个贫困户制定具体脱贫路径取得第一手资料,通过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贫困群众交流情感,体察农情,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记录着我们脱贫攻坚的时代律动。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所进驻的深度贫困村叫托格热艾日克村,维吾尔语的意思是有胡杨树的河流。常听人们说,“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有“大漠英雄树”的美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意味着一种坚持自己的理想,不退缩,不放弃的精神。同样,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我们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这就是当下历史所赋予我们高校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转眼间,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过去了100多天,想想这段时间有苦有乐,但也深深的感动过。点点滴滴无以细数,我们始终坚信:我们的青春、我们的付出,终将换来深度贫困村的美丽蜕变。(编辑:刘梦雯;供稿/图:安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