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驰骋越戈壁,昼夜奔驰盼团聚。
情真意切不言累,赤忱热心见亲人。
——伏文艳
从乌鲁木齐市到叶城县需要翻越天山山脉,横跨塔里木盆地,遥遥相距1530公里,往返需要两天的时间。12月12日室外温度-6℃,如果不是极度的渴望和期待,这次“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不会有如此热烈的反响。有句话说得好:“当你清楚的知道无论天气多么寒冷,无论黑夜来得多么迅速,只要有人等着你,你的内心就会无比坚定,脚步就会坚实地朝向前方。”
12月12日新疆大学住村工作组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迎来了第七批结对认亲小分队。本次结亲小队由体育部主任刘全福带队,成员由42名来自各个民族的干部组成,带着对远方亲戚的思念赶赴叶城县。很难想象素未谋面的“远”房亲戚,会带给结亲小组的成员如此深的感动,难以忘记的温暖。
当小编得知,小分队在来叶城县的路上,由于天气原因,所有成员在火车站滞留了三个多小时,有些好奇地问刘全福主任,在火车站滞留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会不会担心今天的与亲戚的见面会因为天公不作美而取消?
刘全福两手紧扣,一脸紧张地说:“当然担心,结亲的时间一确定,我就每天在查天气,可是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还能想什么?让我们家亲戚等我们这么久,肯定很内疚啊!我早早就打了电话,让他们不要等我们,不要错过吃午饭。其实你应该知道近亲情怯吧?当时心里真的很紧张,不知道自己的穿着是否得体,不知道给亲戚带的礼物是否合心意,最重要的是,我该怎么做怎么说才能让他们明白,这次见面我期盼已久。”
其实最真切的情感流露本就不是言语可以表达的,伏文艳老师的亲戚是一名老党员老干部--库尔班。见面的时候和我们聊起以前当干部时候的经历,由于激动突然轻微地咳嗽了一声,旁人都没有在意,伏文艳老师就悄悄把一杯茶水递到老人手边,没有打断他。老人接过水杯,拍拍她的手,眉宇之间溢满了温暖和睦,这就是一家人,可以自然地递过水杯的一家人。伏文艳老师说:“这就是我的‘远’房亲戚,虽然远隔万水千山,但他是我的家人,家人就该相互照顾,这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福分。”
每一个画面都透着一股家的温暖,很多话语都是说给家人听,冒着寒冷怀着期待,只愿和我的家人团圆。
马红蕾说:“我的亲戚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叫布合力其·卡地尔,老人一生的经历坎坷,有一双饱含故事的眼睛。我握着他的手,听他讲着以前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感谢,关于爱国,关于共产党的故事,我静静地听,老人的脸颊早已是两行热泪,一滴滚烫的泪珠落在我的手心,感受着老人的温度,家人的温暖。”
吕杰:“我的亲戚是一位宗教人士,刚看到吐尼亚孜·艾则孜的时候就觉得很投缘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其实我几乎听不懂他跟我说了什么,我也明白他可能也不懂我想表达什么,但就是很奇怪,通过他的手势、表情、动作。我们交流得很愉快,我给他看了我家人的照片,给他讲了我在乌鲁木齐的生活,他也拿出相片给我看他的家人。在镜头下,我们也有了彼此的合照,我把照片保存在名为家人的相册里。回去想好好学学维语,希望下次见面的时候不用再手舞足蹈,不知道有没有机会邀请他来乌鲁木齐做客,我想一定有机会。”
一朝结亲,终身结缘。在远方的家人,希望你们一切顺心,从见面那一刻起,我们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愿你们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会再次回到这个地方看望你们,离别是为了不就得将来更好的重逢。再见,我的家人。”刘全福主任留给他亲戚一家人的纸条。
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以来,新疆大学驻村工作队积极响应,时刻践行,用多种形式促进各民族间交流、互助。第七批新疆大学结亲队伍为叶城县依提木孔乡亚勒古孜巴格(7)村、阿日希(9)村42户村民送去温暖,带去希望。自活动开展以来,新疆大学前后派出7个结亲队伍赶赴叶城县依提木孔乡、吐古其乡、巴仁乡寻亲、认亲,覆盖9个村,共结亲302对。(编辑:刘梦雯;供稿/图:新疆大学驻村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