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东北,一个西北,我们的家乡分在祖国版图最遥远跨度的两端。一个汉族,一个哈族,我们的友情却在同一座城市落地生根,在暖暖的阳光下绽开动人的花蕾。
2005年7月,我依旧清晰地记得,那天我正在忙碌地收拾行李,门外传来一阵轻轻的叩门声。我一边纳闷刚搬进来有谁会找我,一边匆匆去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大眼睛的瘦小女子,手里拿着钳子,很温柔地对我说:“我是你的新邻居,已搬来几天了,需要用什么工具,我这有,要帮忙就找我。”我当时心里好感动,连说了几个谢谢。自高中毕业后我就离开家乡,求学期间搬家无数,第一次遇见热心邻居主动上门提供帮助,这让我很感动很难忘。后来,我俩每次见面,都主动热情地打招呼,在相互问候中逐渐熟悉起来。
犹记得第一次去她宿舍时的情景。那天下午她主动邀我去她屋里品茶聊天。推开房门的一刹那,我就被那垒得高高的、摆放整齐的书籍给震住了——除了大量的专业书,还有很多文学书、外文书及各种工具书。在那干净又整洁的小屋内,我与她一起喝茶交谈。她告诉我自己正在备考博士,睿智的话语间流露出自然的谦虚低调。临走时,她很热情地说我可以随时借阅那些书。之后,她一直就像我的亲姐姐一样,关注着我的学业。她在吉林大学读博期间,专门帮我收集我需要的专业书籍,亲自去书店给我买书,去吉大图书馆帮我复印资料,并邮寄到家。她一直叮嘱我多读书、读好书,指导我读相关的书籍,甚至如何做读书笔记,她都事无巨细地一一指导。每次都很有耐心地鼓励我,常说万事开头难,读书习惯要坚持下去。在她的鼓励下最初让我觉得晦涩难懂的编译书籍,逐渐可以比较轻松地阅读和理解。有时教学备课或实际调研中遇到难题,我也向她请教,她每回都放下手头的事,先帮我解决问题。对于我的每一篇论文、每一次课题申报,她都像批改小学生的作业似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审查修改,用不同色彩做出标记,连标点符号都不落下。后来我的论文被一一发表,国家课题也顺利申报成功,这背后凝结着她多少辛勤的汗水和对我的情谊,只有我自己能体会到。
从第一次与她品茶聊天起,我就发现我俩有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喝茶。因为她是东北人,过去常喝绿茶,来到新疆后,对哈萨克人的奶茶情有独钟。后来我也多次邀请她去我屋喝我烧制的奶茶。渐渐地她也学会了烧制奶茶,不再喝即冲即饮的袋装奶茶粉。现在她几乎成了彻头彻尾的半个哈萨克人——不仅一日三餐离不开奶茶,而且招呼客人都是哈萨克人的习俗。每次去她家,她都会不厌其烦地摊开精美的餐桌布,摆放好各种糕点,将我送她的小奶茶壶擦拭得锃亮锃亮,双手给我递送一碗碗热气腾腾、香喷喷的奶茶,有时还在奶茶里放置哈萨克人最爱的塔尔米。她入乡随俗,多次提到在新疆喝奶茶吃馕最合她的口味,清淡又方便,也很适合她快节奏的生活。为了我和家人能在她家放心吃饭,她从不在家食用或烹饪不清真的食物,这让我和家人非常感激。
生活简简单单、做人也是简简单单,这也是我俩的共同点,我常用“君子之交淡如水”来形容我俩的交往。春节时,我会包好饺子或做好饭菜送到她家,平日里有空时,也会把自己做的抓饭、手抓羊肉等送去让她品尝;她有时也会把好吃的留下让我带回家与家人分享。依旧清晰地记着她多次去我家探望并帮助我照看生病的母亲,她默默地承担着我在办理母亲后事时的学校工作,所以我俩在一起时敞开心扉无话不说,像亲密无间的闺蜜,彼此分享着快乐和忧伤。
虽然积极上进,是我俩的共同点,但我自愧远不如她。她从来不给我讲什么大道理,却总是用实际行动默默地影响我。比如刚工作时的计划,她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惜时如金扎扎实实地学习并完成博士、博士后的学业,教学和科研成绩都很多,但从不炫耀自己的成果,也从不抱怨工作和生活的艰辛。每次她的成果都不是她自己告诉我的,当我得知后向她表示祝贺时,她都淡然一笑。她来新疆十多年,从没回老家过一次年,经常熬夜,睡眠严重不足,身体虚弱,但还是以惊人的毅力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在浮躁不安的社会里,像她这样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真不多。看到她的成就我很高兴,我知道她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当之无愧的,是自己理所应当的。而看到我的精神状态,她也从不打击我,始终像是长辈对待不争气的晚辈那样,既爱护有加又恨铁不成钢。每次都是鼓励为主,她如同我的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
她不仅是我的益友,更是我的良师。通过她我又结识了不少东北的朋友。不断扩大的东北朋友圈至今令我和家人受益匪浅。我的每一个亲属和朋友都知道我有她这样一个汉族好朋友。2009年1月,离妊娠还有两周时,我仍在家批改试卷。她不顾天寒地冻,主动帮我改了一天。我女儿出生后,按照哈萨克习俗,要给她找个“脐带妈妈”(相当于汉语中的干妈),当时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她。亲友都很震惊:我怎么会选择一个汉族人,尤其是一个未婚女性?我坚持我的理由:她就是我最欣赏和钦佩的女性,这与她的婚姻状况和民族身份没有丝毫干系。鉴于亲友们都很了解她的人品,也很尊重我的意见,便不再反对。成了干妈的她,把我的女儿称作是她的“小马驹”(哈萨克语中小马驹就是对幼儿的一种昵称)。女儿出生后,她是第一个在医院抱着我的孩子去洗澡的女性,当时护士还以为她是孩子的亲妈呢!
至今,我的女儿已经快满八周岁了,在孩子成长的这些年里,我都记不清她帮助过我多少次。有时我都不好意思地说:“幸亏是一个孩子,再有个孩子,非把你也折腾死了。”我和爱人一直两地分居,双方父母均不在世,所以她一直关心着我和孩子。女儿小时候穿的棉裤,都是她母亲亲手缝制从东北邮寄给我们;每次孩子因各种原因在家无人照看时,她都会想办法帮我;逢年过节她都会给女儿送上精心准备的书本等礼物;每次出差去内地她同样不忘给孩子带回当地的纪念品;每次去她家,她都像亲妈似的,陪女儿吃喝玩乐,从来没有因为怕累或怕耽误时间而拒绝照顾我的女儿。女儿虽小,但也感受到干妈对我家无私的爱。有一次我给女儿说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她立马兴奋地补充道:书籍和肖姨是妈妈最好的朋友。女儿说的肖姨就是她的干妈。
就是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热情爽快的东北女子和我及我的家人结下了“血浓于水”、亲如一家的深厚感情,我俩从好邻居、好同事发展成好朋友、好姐妹,让我和我的亲人深刻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可以超越民族和地域的界限的。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除了普普通通的“谢谢”二字外,不知哪个词再能更贴切地表达出我们全家对她的感激之心。我真心地希望我们的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代代相传;希望我们的姐妹之情天长地久,永暖心间。(编辑:翁传洁;供稿:两项活动办公室)